找到相关内容582篇,用时6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南阳和尚神会禅师

    即定时,名为慧体,即时,即是定用。即定时不异慧,即时,不异定,即定时即是,即时即是定,即定时无有定,即时无有。何以故?性自如故,是名定等学。”   修无念者,即非凡夫 ...心落二边;后来又说痛和不痛,是生灭法,二者都不是见性语。自己都还没有见到本性,还敢在这里作弄人。”神会听了,当下忏悔不已,礼谢六祖,感恩其慈悲开示。   六祖入灭后二十年间,神会禅师见到六祖所传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350787251.html
  • 灵岩寺颂断碑

    □二□□客植不生,泛于草间,秽于垅上。职由律住持入境,□繁文字,□笔杪于连章,□广间遗刻。上座僧元景、都维那僧□详,□主安禅,或上首□空,或出等永言悟人,大启津梁,咸高梯有□,胜公自照,仍依俗谛...   灵岩寺颂断碑   灵昌郡太守邕,以法有因,福□□得真僧戾止,神人告祥,宜或真空以悟圣,或密□以接凡,□谓灵岩,允矣真。晋宋之际,有法定禅师者,景城郡人也。尝行兰若,若是者历年。禅师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22223489660.html
  • 《智慧与解脱——禅宗心性思想研究》序

    人的本性,认为人心本性自有般若智,只要识心见性,便能觉悟成佛。   这样,禅宗以禅命宗,就不是偶然的了。因为“禅”的本义即包括了止与观、定与两个方面的内容,被认为是“定通称”[1],而止与观或定与都离不开自心,定为心定,慧乃心悟。因此,中国禅宗特别继承发展了印度佛教对人心的关怀,突出了“心”在解脱中的重要地位,把...

    洪修平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2164224.html
  • 密传参禅要法

    怎奈昏沉亦随定而生,若昏沉生而定去矣。一生,怎奈散乱亦随慧生,若散乱生而去矣。我有妙法调治,须要澄明定,方才定与成功;须要安详,方才与定成功。此二者离不得,合不得,混而为一,乃尽其妙。能知此法,成道何难?人要明心见性,成佛成祖,只在定上用工。知得定妙,则易如反掌;不知定妙,则难若登天。难易俱在自己能干也。   定是体,是定用。譬如灯光,灯是光体,光是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33479855.html
  • 看話禪研究

    宗絢爛競艷,盛極一時。然而好景不長,自唐末至北宋,法眼、溈仰、雲門等派已漸次衰微,及至南宋,曹洞一派亦奄奄一息。在禪宗不景氣時,唯獨臨濟宗日益鼎盛,其教勢幾風靡全國。即自楊岐經白雲、法演、圜悟而至大。...的我國禪林,實為宏智正覺與大慧宗杲的天下,而有蘭菊爭妍勢。宏智的沈默與大的霹靂,誠為當代明顯的對比。對於宏智徹底於綿密的曹洞禪,大慧則以臨濟的棒喝君臨天下。當宏智默默端坐於天童山宣揚曹洞禪接引一...

    楊白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95543970.html
  • 肇论答刘遗民书

    同无。虽处有名之中。而远与无名同。斯理玄。固常弥昧者。以此为怀。自可忘言内得。取定方寸。复何足以人情所异。而求圣心异乎。疏曰。谈者谓穷灵极数。妙尽冥符。别寂照名。故是定体耳。若心体自然。灵怕独感。则群数应。固以几乎息矣。意谓妙尽冥符。不可以定为名。灵怕独感。不可称群数以息。两言虽殊。妙用常一。迹我而乘。在圣不殊也。何者。夫圣人玄心默照。理极同无。既曰为同。同无不极。何有同无极。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91474316.html
  • 关于以戒为师

      佛法的总纲是戒、定、三学,修学佛法的次第是持戒修定,开发智慧。从佛学思想体系的结构来说,人间佛教思想的含义与要求是非常明确的。也就是说,人间佛教的总纲也是戒定慧三学。在这方面,太虚大师同样有许多非常剀切的言教。他说过:“戒定慧三学应先修习戒学为基本,所谓由戒生定,依定发。戒为定基,定生后,戒即与之相应而成为定共戒;发后,戒即与相应而成为道共戒。戒能生定者,以戒具足后,理得心安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55243091.html
  • 学概说

    学概说  寂照  一、佛学要在意学  唯慧学足以表彰佛法的特色,佛法甚深如海,广大无边,其主要行门不外乎信愿、慈悲、智慧,所以修学佛法,必须三者相摄相成。初学者由于根性不同,或有偏重,但只是方便...他的智,尤其是菩萨行者,更须无边的善巧方便来化他,是故智慧为诸佛母,一切功德的核心。  二、名义与究极体相  名义,最常见的是般若。三十七道品中的正见、正思惟、择法,印度大乘的中观等也是;...

    寂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5163741.html
  • 晓云法师“溪流”法水禅境密意

    ,随其根器高下方便开示;譬如大水,流注一切处,随其高下,悉能充足而无少损。  (十)“息诸尘坌”,谓菩萨以定水普润一切有情众生,令其去粗恶息,入清净境;譬如大水,流润一切尘坌粗恶处,皆能使其...晓云法师“溪流”法水禅境密意  法水普济、罪垢荡除;乘千钧舟、广度有情 文/李萧锟  佛教元素说,谓物质(色法)系由地、水、火、风等四大要素所构成,故地、水、火、风复称为“四大”或“四界”...

    李萧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50870654.html
  • 深圳弘法寺佛教修学体系建设刍议

    无疑与它的修学体系有著重要的联系。正是佛教的修学体系有独特的特点,因此培养了无数的高僧,也把中国佛教的核心精神确立起来,使成为中国佛教的法宝之一。  一、 中国传统佛教的闻思修三  传统佛教的修学体系,有戒定慧三学,这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学有修的体系学。此外,在佛教理论中,还有由闻思修三个部分组成的学内容。本文主要讨论闻思修三体系,作为文中的主题,试图进行阐发。  佛教以学...

    释印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5570750.html